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,我们就要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大胆地干、坚决地干。”刀在石上磨,人在事上练。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闯关隘、涉险滩、啃硬骨头的胆识和担当,方能勇立潮头、堪当大任。
回溯往昔,这种精神在无数仁人志士身上闪耀着光芒。在革命紧急关头,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不避艰险,到最困难的地方去,挑最重的担子。1936年初,党中央派刘少奇去北方局工作,面对“重返虎穴,任务艰巨”的提醒,他果断回应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;1937年太原失守,聂荣臻临危受命孤悬敌后,开创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,“在华北抗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”;1950年进藏途中,先遣连出现严重高原反应,时任党代表李狄三说:“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,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。”他们用行动诠释了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深刻内涵,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。
在文化领域,汤一介先生同样秉持着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精神。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研究,自2003年起担任《儒藏》编纂中心主任、首席专家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,他就提出编纂《儒藏》的设想,随着条件成熟,他重新设计方案,得到众多学者支持,最终促成《儒藏》工程立项。尽管朋友、同事担心他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,但他依然毅然承担起这份责任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心系《儒藏》工程。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,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与做人的榜样。
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当代的呼唤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,无论是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,还是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解决,都需要我们具备这种精神。当新冠疫情肆虐时,无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,奔赴抗疫一线,他们不顾个人安危,救死扶伤;志愿者们任劳任怨,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;政府有序指导,带领民众共同抗击疫情。通过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,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。
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是一种勇气,是一种担当,是一种境界。它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,在责任面前不推诿。让我们以先辈为楷模,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勇挑重担,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因为只有敢于面对困难,勇于承担责任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,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